在炎热的夏季,阳光的炙烤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紫外线的侵袭。防晒已不再是爱美人士的专属责任,而是每个人维护皮肤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必修课。科学防晒不仅能为肌肤美白打下基础,还能有效减缓皮肤老化、降低皮肤癌的风险。
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的主治医生乔祖莎,为大家提供一份从“为何要防晒”到“如何防晒”,再到“晒伤后该怎么办”的科学防晒全攻略。
为什么要防晒?
很多人曾认为防晒只是爱美人士的选择,然而,皮肤晒伤的痛苦往往让人后悔。比如,住在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张女士,因缺乏防晒意识,去年夏天,她的手臂被晒伤,至今留下了深色的斑痕。“一开始只是红肿,后来发痒,结果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张女士懊悔地说。
医生乔祖莎指出,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累积性的,短期的晒伤可能只表现为红肿,但长期暴晒则会加速皮肤老化,甚至增加皮肤癌的风险。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构成,紫外线则根据波长的不同,分为UVA、UVB和UVC三种,其中UVA和UVB对皮肤的伤害最为显著。
UVA(长波紫外线)穿透力最强,能直接作用于真皮层,破坏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导致皮肤松弛、皱纹增加,甚至引发皮肤癌。长期暴露在UVA下,皮肤会变得暗沉、衰老。而UVB(中波紫外线)主要作用于表皮层,短时间内可导致皮肤晒红、晒伤,严重时还会出现脱皮、水疱等症状。
“许多人误以为只有夏天才需要防晒,实际上,紫外线一年四季都存在。特别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紫外线最为强烈,户外活动时必须做好防护。”乔祖莎强调,紫外线是导致皮肤晒伤、衰老及皮肤癌的最大元凶,因此防晒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健康。
如何正确防晒?
防晒作为夏季护肤的重中之重,务必要做好。科学的防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二者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物理防晒是通过遮挡或反射紫外线来保护皮肤。出门时,一件透气的防晒衣、一顶遮阳帽、一副防晒墨镜和一把遮阳伞都是抵御紫外线的有效工具。此外,可以涂抹含有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的物理防晒剂,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反射紫外线,这类产品温和不刺激,适合儿童和敏感肌肤。
化学防晒则是通过防晒霜中的化学成分来中和、吸收紫外线。关于防晒霜的正确使用方法,乔祖莎总结了六个要点:
全面:所有裸露的皮肤都应涂抹防晒霜;
足量:每平方厘米皮肤需涂抹约2毫克防晒霜(约一元硬币大小),例如,一张脸需涂抹一元硬币大小的量,单侧上肢需3个硬币大小;
提前:出门前15-30分钟涂抹,确保防晒霜充分成膜;
顺序:基础护肤后,先涂防晒霜,再涂隔离霜或彩妆;
频繁:每两小时补涂一次,尤其是在出汗或游泳后;
清洁:轻薄型防晒霜可用洗面奶清洁,防水型需用卸妆油或卸妆水彻底卸除。
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防晒霜。日常生活中选择SPF值在15-30的防晒霜,保持皮肤清爽水润。如果是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则应考虑使用SPF值在30-50的防晒霜,以更有效地保护皮肤。
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和孕妇等,更应重视合理防晒。老年人作为骨质疏松高发人群,需要适度接受阳光照射,但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时仍需采取防晒措施;孕妇应以物理防晒为主,或选择更安全的物理防晒剂;小于6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用防晒产品,出门时应选择清晨或傍晚,在紫外线较弱的时段,尽量避免阳光直射,衣物遮挡是最佳选择;大于6个月的婴幼儿则建议以物理防晒为主,避免使用含化学成分的防晒霜。
展开全文
晒伤后如何处理?
如果不幸晒伤,如何判断是否晒伤呢?医生乔祖莎指出,晒伤在医学上称为“日光性皮炎”,是皮肤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主要是UVB)后的急性光毒性反应。轻度晒伤一般在日晒后3-6小时出现,主要表现为暴露部位皮肤出现鲜红色斑片,伴有明显的灼热感、刺痛感,触摸时皮肤温度较高。重度晒伤则会伴有水疱、大疱,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面,伴有剧烈疼痛,甚至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感染,需及时就医。
若晒伤,首先应立即脱离暴晒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进一步照射。可用冷水浸泡的湿毛巾或冰袋对晒伤部位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可多次进行,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对于轻度晒伤,可以使用含有舒缓成分的芦荟胶或维生素E、积雪草等护肤品,帮助缓解不适。如果晒伤较为严重,伴有水疱、糜烂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指导,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抗炎、抗过敏的药膏等进行治疗。
晒伤后的皮肤非常敏感,应避免使用含酒精、香料或其他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避免摩擦、搔抓或挤压晒伤部位,以免加重炎症和损伤。减少沐浴次数,使用温水轻轻清洁,避免使用去角质的产品。
防晒不仅仅是夏季的责任,而应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健康习惯。科学防晒防的不仅是晒黑、晒伤,更是对皮肤长远的健康投资。无论是物理防晒还是化学防晒,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果。让我们在享受阳光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皮肤健康,远离晒伤与光老化,勇敢拥抱阳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