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拿下益州、稳住汉中之后,荆州成了蜀汉下一步出击的跳板。
关羽在荆州的日子并不平静,北面曹魏的襄樊守军长期对峙,东面孙权的江东虎视眈眈。
刘备主力在西边,荆州压力全部压在关羽肩上。
他很清楚,一直防守,迟早会丢主动权,这一年,刘备在汉中大胜,曹操北撤,襄樊兵力空虚。
关羽看准了这个时机,决定北伐,在他看来,只要拿下襄阳和樊城,荆州北面就彻底安全,还能威胁曹魏的宛洛腹地。
襄阳是汉水流域的门户,樊城扼守要道。
谁控制这两个城,谁就握住了南北交通的咽喉。
关羽深知,荆州的价值很大,但必须靠向北推进来稳固,刘备集团的战略格局,也给了他信心。
益州方向刚刚打通,西边没有立刻的威胁。
如果荆州能北取襄樊,就能与汉中形成南北呼应,逼得曹魏两线受压。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羽多年镇守荆州,虽有威名,但缺少震动天下的大捷。
他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威望,北伐既能扩大地盘,又能扬名立威,对他来说是一举两得。
襄樊的守将曹仁久经沙场,但手里兵力有限。
关羽调集主力北上,先围樊城,再图襄阳,他的信心来自于兵力优势,也来自于判断曹魏主力无暇南顾。
然而,荆州东面的江东,已经开始暗流涌动。
吕蒙、陆逊等人察觉到关羽北上,留守兵力减少,正在密谋新的计划。
关羽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北线,这一隐患被轻轻放过。
关羽的攻势与最初的胜利
关羽的北伐一开始就声势惊人,他率军包围樊城,同时派兵牵制襄阳守军,形成双压态势。
樊城守将曹仁固守不出,依靠坚城与河流防御。
关羽并未急于强攻,而是利用秋季的汉水汛期,调水灌城, 这场“水淹七军”的战术成为三国史上的经典战例。
于禁带领七支援军赶来解围,却被关羽截击,洪水袭来,于禁部队陷入泥泞与水流,溃不成军, 关羽俘获于禁,斩杀庞德,一战震动中原。
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关羽的声望。
曹操在许都闻讯后,一度考虑迁都以避锋芒。
在当时的形势下,关羽已是威胁曹魏北方安全的头号人物。
然而,樊城依然坚守,曹仁凭借城中储备和外部援助,坚持抵抗。
关羽的围城战逐渐陷入持久消耗,兵力、粮草、士气开始被时间磨掉。
关羽没有意识到,东吴的动作越来越快。
孙权表面与蜀汉维持联盟,暗地却与曹魏接触,谋划联手夺取荆州。
吕蒙假装病重,麻痹关羽的防备,同时调动水军向荆州悄然推进。
关羽的主力深陷樊城之围,荆州防守空虚。
这种兵力部署的失衡,给了孙权绝佳的机会。
樊城久攻不下,北线补给压力加大。
关羽虽战功赫赫,但后方局势正在悄然崩塌。
他把全部赌注押在了北伐的成功上,却忽视了最脆弱的东线。
随着冬季到来,汉水水位下降,水攻效果减弱。
曹魏的援军在徐晃指挥下逐步逼近,樊城的防御形势好转。
战机开始从关羽手中滑走。
就在关羽全力应对北方压力时,孙权的舰队已经靠近荆州城下。
吕蒙佯装商旅,用商船混入,迅速夺取江陵与公安,切断了关羽的退路。
关羽在北线听到噩耗,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他在襄樊的胜利,换来的却是整个荆州的丢失危机。
战局逆转与荆州危局
关羽在北线的攻势一度逼得曹魏节节后退,可战场的主动权很快发生变化。
徐晃率领的援军并不急于硬攻,而是先稳住樊城守军,再找机会反击。
冬季到来,汉水退去,关羽的水攻优势消失。
徐晃抓住时机,连打几场硬仗,逐步逼退关羽的外线部队。
樊城内外的压力被缓解,曹仁的防御重新稳固下来。
与此同时,东吴的计划已经展开。
吕蒙、陆逊带兵从长江而来,假意商贾往来,实则运送士兵。
东吴的突袭行动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阻拦。
荆州守将措手不及,很快丢掉江陵和公安。
关羽在前线听到这个消息时,北线战斗还在持续。
前有魏军,后有吴军, 他的处境骤然危险起来。
这时候的关羽已陷入两线夹击的死局。
荆州失守的速度让人震惊。
孙权派人安抚当地百姓,声称只取地不伤人,以稳住局面。
关羽回师的路被切断, 他的部队陷入孤立。
曹魏与东吴的配合令关羽措手不及。
一个原本旨在扩大地盘的北伐行动,变成了防线全面崩溃的导火索。
史书记载,关羽试图突围回援,但魏吴两军已经形成合围。
他曾经的威名和战功,在这一刻无法扭转兵力与形势的悬殊差距。
荆州的丢失,不仅仅是一个地盘问题。
它是蜀汉进攻曹魏的跳板,也是东线的屏障,一旦失去,蜀汉在长江中下游再无立足点,关羽兵败被擒,旋即遇害。
襄樊之战到此宣告结束,短短数月,战局从高歌猛进变成全线溃败。
这种反差,让后人对关羽的战略判断议论不休。
得失之间的评判
评价襄樊之战,需要同时看短期战果和长期影响。
短期内,关羽在北线取得了惊人的胜利,水淹七军、俘虏于禁、斩杀庞德,这些都是震动当时天下的大事。
在那一刻,关羽的声望达到巅峰。
然而,这些胜利没有转化为稳定的战略成果。
樊城没有被攻下,战线拖得过长,消耗了大量兵力和物资。
东吴的背袭成为压垮整个战役的关键一击。
有人认为关羽过于专注北线,忽略了与东吴的关系。
孙刘联盟在表面维持,但内部裂痕早已存在。
对盟友的不信任和防备不足,让他失去了战略全局感。
襄樊之战的失败,不仅断送了关羽的生命,也让蜀汉失去了东进和北上的最佳机会。
荆州的失守让蜀汉在此后十多年都无法再威胁曹魏的南线。
从纯军事角度看,关羽在战役初期的判断并不荒唐。
曹魏主力被牵制,襄樊确实存在突破口。
问题在于战役的节奏失控,没有在最佳时机结束作战,转向防守和整合战果。
政治与外交的缺口,才是致命之处。
东吴的意图并非一日之寒,情报与防备的缺失,让整个荆州在最短时间被夺走。
这让襄樊之战成为三国史上最典型的“前胜后败”案例之一。
关羽的北伐,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
他赢了前半程,却输掉了结局。
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教训,不只是战术与兵力的安排,更在于对全局形势的洞察。
如果说关羽在当时有选择余地,那就是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尽快回防东线,哪怕放弃樊城,也要守住荆州。
一旦荆州稳固,未来依然有机会北上。
襄樊之战结束后,蜀汉与东吴关系彻底破裂。
刘备为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又遭惨败,蜀汉元气大伤。
从这个角度看,襄樊之战的失利,直接改变了三国的力量平衡。
关羽的勇名不因这场战役被完全抹去,但他的战略短板被历史清晰地记下。
胜利与失败的界限,在战场上往往只隔一步之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