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涩顶形式很多, 有对角脊, 多角形和圆形穹窿等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
墀头墙的拔檐以及门窗洞口等
还用于砌筑砖建筑的室内天花藻井、塔顶等。
这种砌砖法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
在建筑学中叠涩,因将砖石或混凝土块以特定的方式堆叠或叠放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坚固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用于墙壁柱子拱门等建筑元素中,以增强其强度和稳定性。叠涩的原理是通过将砖石或混凝土块之间的接触面相互锁定,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牢固。这种结构也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纹理或颜色来增强其视觉效果。
叠涩砌筑方法最早的实例见于河南襄城茨沟汉墓墓顶。到了唐、宋、辽、金时期普遍采用叠涩墓室顶盖。从北魏到金代一直是用叠涩方法砌筑砖石塔檐口。砖塔的门窗上也有用叠涩尖拱的做法,例如五代末期的苏州虎丘塔、宋代开封祐国寺塔等。明代清真寺的窑殿中也仍沿用叠涩穹窿。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的宝轮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故称仁寿建塔。为供奉舍利由尼姑道秀主持建筑,塔体为木塔。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宝轮寺塔(砖塔)。因其塔内回声类似蛤蟆的叫声,俗称“蛤蟆塔”。
宝轮寺塔为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周长21.6米。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使得塔身外形呈抛物线状。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宝轮寺塔外形作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桥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1年6月25日,宝轮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轮寺塔
有学者认为,叠涩穹隆是人类对扩大室内空间要求的反应。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除叠涩外,还有很多古建营造技艺,是在历代相传以及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和继承。
亲爱的小伙伴: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悦的读书”设为★星标★账号哦!
还可以读
六朝建康在茶文化中地位形成
利玛窦:关于中国的某些习俗
贺云翱: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观察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删除。
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9292659@qq.com
如果今天的分享让你有所收获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号
并推荐给身边爱读书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用阅读
汇聚碎片时间
点亮品质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