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家飞进来一个蛐蛐,找不到,怎么引出来1、首先要找出蛐蛐可能藏身的大概位置。

2、然后在夜间安静时,将蛐蛐的叫声录下来。

3、第二天,在蛐蛐藏身处的附近,播放蛐蛐的叫声,引它出来。

这是一位外国动物学家在研究中用的方法。

【蛐蛐】

蟋蟀亦称“促织”、“趋织”、“吟蛩”、“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比)体躯(躯体)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

【形态】

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

【分布范围】

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

【意思】

北方俗叫“蛐蛐儿”。一类有害的昆虫,身体黑褐色,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

2.蛐蛐老是在屋里叫,躲在墙缝里面怎么能把它弄出来捕捉蟋蟀的方法: 1、水灌法:用冷水慢慢灌水入洞,使它随水漂浮出洞,然后捕捉。

2、株守法:可用嚼烂的生蚕豆,放在瓦笼或无节大竹筒内,置于筒口,静候蟋蟀移宿于竹筒中,于天亮前两手堵住筒口,即可得虫。 3、光诱法:虫都有趋光习性,可以用网罩或特制的“陷阱盆”,利用手电或烛光,引诱蟋蟀出洞,然后逮住。

这个办法要注意堵截它的退路。 扩展资料: 蛐蛐的生活习性: 1、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夜出活动。 2、蟋蟀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3、蟋蟀生性孤僻,独立居住。 4、蟋蟀利用翅膀发声,蟋蟀的鸣声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5、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

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并外出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

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